close

1DSC_1005

04/14一早搭機前往成都,順利抵達並入住旅館,花了比台北到成都飛行更長的
時間,把旅館WiFi接手機搞定後,初中好友來找我,果然“知我者莫若老友也”,
他說:“帶你去個你一定喜歡的地方:金沙遺址博物館!”沒聽說過,不知道是什
麼博物館…

2DSC_1031↑此刻已接近下午五點,時間有限,我們快步走向博物館。喜見建築沒有依傳統琉
璃瓦飛簷設計,而改用泥土色系(
earth tone)平面結構。稍後挖掘坑現場的相片,
可大概可明白一、二…

3DSC_1008
↑金沙遺址位居成都城西,蘇坡鄉金沙村,是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址。
年代約在
1200-650 BC,全盛時期在1000 BC;這些文化遺產是20012月開發挖掘
時首先發現,開發工程立刻喊停,接著
2007年在原址建成博物館,展覽出土文物,
同時館內也展出保留的挖掘現場實景;上圖說明出土的各樣物件。

根據報導,前一段時間台灣許多開發工程也遇上古台灣遺址,在保留工作上,
作得太少,值得思考…

4DSC_1023
↑文物中有幾樣赫赫有名的物件,太陽神鳥金飾似乎是第一名,這裡就是出土的地點…
5DSC_1023-1103
↑可能受到大門口招牌影響,這展出的金鉑實品比我想像小很多,但精緻至極。
外徑
12.5公分,內徑5.29公分,厚0.02公分,重量20公克…

6DSC_1023-1124
↑看到這張說明,我才知道這金飾表示二個主題:
太陽、神鳥,而非最初我原以為的“太陽神”鳥…

7DSC_1023-1129

8DSC_1023-1131
↑這一張圖片詳細說明從裡到外的含意:太陽順時針光芒、十二道光芒、四隻環
繞太陽飛翔的神鳥、圓形的外圈象徵完美…

9DSC_1025
↑金面具也是主角之一,並沒有見到這面具的展出,上網得知是西周年代
1100-771 BC),高3.74公分、寬4.92公分、厚0.01-0.04公分、重5公克;
就是在這裡出土…

10DSC_1025-1104
↑這金面具,又稱“金尊面具”,距今約有3000年,應該是古蜀時期的神祗面具。
古蜀時期也是“古蜀文明”,考古發現出現在200多萬年前的石器時代早期…

11DSC_1025-1107

12DSC_1025-1108
↑高11公分、寬19.5公分、厚0.4公分、重46公克;
有人說:“怎麼看這面具,都不像亞洲人”…

13DSC_1054
↑許多大大小小的金飾…
14DSC_1109
↑石虎,是金沙石器文物中年代最早,最精美的石器,造型古樸生動…
15DSC_1116
↑四節玉琮。玉琮是祭祀玉質筒狀物,外方內洞圓…
16DSC_1118
↑十節玉琮:是出土玉器中最重要、最大的玉琮;高22公分;這一件經專家
鑑定,它比金沙歷史還更早約
1000年。

玉琮還有一個傳說:出土雖早,卻沒人知道其真正用途,乾隆皇帝自行考證,認定
是古人搬運重物的配重品,還賜名“槓頭”,更離譜的是加銅內膽為筆筒,甚至作
為宮廷花器;直至駕崩90年之後,經多年考證才正式證明是“禮器”。這故事得自
網路搜尋,僅供茶餘飯後

17DSC_1098
↑有領玉璧。璧:中國古代祭祀玉質環狀物,理論上,外圓半徑是空圓半徑的三倍…
18DSC_1100
↑有領玉牙璧,牙璧又稱“璇璣”,是測量天文的儀器… 
19DSC_1057

20DSC_1055

21DSC_1058
↑這說明可看出那年代玉器製作已精細至極,但需長達經年累月才能完成精品,
也可見當時貧富之巨大落差,貧窮人用長久甚至一年時間,為富人打造小裝飾品,
也難溫飽

22DSC_1075
↑石璧,大多是用來祭祀先祖…
23DSC_1079

24DSC_1080
↑大大小小,琳瑯滿目…
DSC_1014
↑這是當初挖掘的實地保留,和第二張相片對照,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我欣賞博物館
用泥土色系(earth tone)的平面(而非高大)結構

DSC_1015

DSC_1016

DSC_1020
↑四川曾一度有大象,有些令我驚訝…
DSC_1020-1089

DSC_1020-1091
↑以不同方式展示象牙…
DSC_1034
↑當時的四川有大象、犀牛、鹿…
DSC_1041

DSC_1042
↑當然,少不了牛…
DSC_1051
↑陶器也是文物重點,這二尊陶器有夠大…
DSC_1068 DSC_1069
↑另外很特別的就是這些雕像,以上用銅為材質…
DSC_1069-1085

DSC_1069-1112

↑這二個則是石雕。他們也不像亞洲人,有說是外太空人…

DSC_1134

↑“大型烏木Giant Ebony”:總長27公尺,直徑2.1公尺;樹齡約1000年,死亡
至今約6500年。烏木,又稱陰沈木、炭化木,是麻柳、紅椿、楠木等木材埋下淤
泥中,在缺氧、高壓下,經成千上萬年碳化而成。最令我百思不解的是如此珍貴
長達27公尺的古董,是什麼原因把它鋸成四段?或是誰的餿主意?

DSC_1139  
↑我們最後離開的時間是6:30 pm,偌大的博物館用不到一個半小時,走馬觀花
方式看完,能不叫它閃遊嗎?但是必須向好友“老陶”道謝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我的相片說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