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946  “當節餘時錢,須防忙中錯。”是外祖父傳給母親的家訓,再傳承到我心中。
姚石倩(1879-1962)號舍翁,安徽桐城人。什麼年代遷到成都,沒有記錄。

上面這張相片攝於1946年,前左是外祖父,後面的是我父親和母親,中間
這個小不點呢?當然就是我。當時大姐和哥哥仍在南京,老弟尚未報到,
算是此生的黃金歲月!集眾人之恩寵於一身,從身上衣著,可見一斑。

外祖父是清代重要文學派流“桐城派”始祖之一姚鼐(1731-1815)後代。
他一生淡泊,結交許多文人雅士,齊白石大師就是其中之一,交情甚篤,
但仍謙卑拜師,並笑稱自己是大師的“白髮弟子”。外祖父對母親寵愛至
極, 卻不忘諄諄教誨,“當節餘時錢,須防忙中錯。”成為她一生座右銘

1949-04-01-P1  
1948年年底,父親受命搬遷前往台灣,只是外祖父不願牽累,留在成都,
等待短期內局勢穩定後,再團圓...
1949-04-01-P2  
這一封信日期1949年四月一日。秀麗文詞在字裡行間,道出無盡思念!

1949-12-02  
這封信則是1949年十二月二日,更是最後一封。一年前的揮別竟然是永別。
許多人愛用“1949”大作文章或笑談,卻不知所代表的,居然是長久之悲慟。

1959畫成都文史館  
2007年和教會幾位好友在前往雲南途中,刻意為自己安排成都,因稍早
知道文史館中有外祖父親筆字畫,以上是1959年作品之一,秀麗依舊。

早年母親曾告訴我在團圓無望之際,外祖父捐出所有收藏,省掉不少煩惱。
拜訪文史館時證明1953年外祖父於館中任職,並受到相當尊重,收入中上,
何況每日與字畫為伍,倘佯徘徊其中,與擁有又有什麼區別?能躲過1966
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,才是我最大的如釋重擔。感恩啊!

相信外祖父遺留給母親,再傳承給我的訓誨“節儉與謹慎”,終身受用;
並且也深深影響我對“擁有”與“身處其中享受”,有全然不同的思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我的相片說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